-
“林达”们近距离看美国,隐藏了什么?
这些讲述美国的写作都贯彻了“孟晓骏”的方法论,他们终于奋斗到美国,终于亲口尝到了梨子的滋味。但“近距离”并不意味着讲述者就是无立场的,一旦镜头聚焦于“细节”,“近距离看”的另一面是“屏蔽”。[全文]
-
中国的秦,展示出一种宏大至极的愿景
秦的理想不只是成为一个强大的邦国——只要偶尔向周围一些半独立的卫星市镇索取贡品,也就心满意足了,而是创造出一个大权集于中央的国家。[全文]
-
微山湖往事:两省闹纠纷,中央这样做决策
对于地方间纠纷这种“细事”,中央政府通常是“不告不理”的,而在调处纠纷时,主要不是由中央进行单方面的依法裁决,而是要进行情理法并重的调解,调解的关键正如民政部部长崔乃夫所言:“总要双方照顾,过得去针也要过得去线才行。”[全文]
-
如何“制造”林肯,是个政治问题
对于每一位生活在“林肯之后”的美国人而言,他都活在由林肯所奠定的宪法秩序内。在林肯之后如何讲述林肯,如何在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塑造乃至是“制造”出林肯,从来都是一个同当下政治斗争息息相关的历史叙事问题。[全文]
-
重回冒名顶替的案发现场“九十年代”,我们会发现什么?
90年代,是中国法制建设之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此期间,法学学术界也有很多大讨论,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法制还是法治,权利本位还是义务本位,普世主义还是本土资源,那个时代的法学也是大开大合的。[全文]
-
美国精英大学的青年,怎么成了容易受伤的“巨婴”?
美国精英大学的青年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总是一副弱不禁风的孬种样子,不再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反而成为容易受伤的“废青”或“巨婴”?过去大学生是进步青年,但近年来,他们动辄以情感安全为由要求校方取消演讲安排,结果总是校方让步,抗议学生把他们不同意的观点清出校园,听不见为净。[全文]
-
宪法70年,如何守护共和国?
记得有段时间,“八二宪法”序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曾在学术界掀起不小的波澜。平心静气,这原本不是什么难题,但现在这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竟然成了问题,而且聚讼纷纭,只能说明提问者“用心良苦”。[全文]
-
再看美国的月亮,还那么圆吗?
“老师,您去过美国吗?您是从书本里看来的美国吧?”他开始了自己的演讲:“所谓的American Dream,就是在梦想面前人人机会均等。全世界只有美国能做到这一点。”老师没有让学生继续讲下去,他以长者的姿态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年轻人,你毕竟too young,too naive!”[全文]
-
理解修宪,要先读懂《邓小平文选》
邓小平在1988年某次谈及香港问题时曾这样讲:“五十年只是一个形象的讲法……前五十年是不能变,五十年之后是不需要变”。曾有宪法学者听出言外之意,认为香港回归五十年后,中国内地也将资本主义化了,两制由资本主义而一统,故此说“不需要变”。但这种解法,岂止是荒诞![全文]
-
虎妈看到了福山们看不到的世界问题
这位华裔女性教授,反而要比大多数白人男性理论家更早地感知到后冷战时代的根本问题,并以自己所选择的讲述方式隐晦地表达出来。我们不能因为她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甚至商业上的成功,就否定虎妈也有自己的理论抱负。[全文]
-
关于美国宪法的斗争,如何从“文斗”走向“武斗”
美国一直存在着一种“以斗争求团结”的宪法文化,无论是州权主义,还是国家主义,都会不断返回建国宪法的文本寻求答案。不过,难道一部起草于马车和油灯世界的宪法能够解决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问题?当然不可能。怎么解释历史,归根到底取决于谁掌握当下。 [全文]
-
在美国,“爸爸去哪儿”可不是个娱乐节目
在美国你不要随便问人爸爸是干什么的,因为很多出身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爸爸是谁,在美国,“爸爸去哪儿”不是一档娱乐节目,而是眼下迫切的社会问题。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美国自里根政府以来推行的“严打”政策,把已经做了父亲的黑人男性青年,从社区送到了监狱。[全文]
-
林肯:生在过去,属于现在,永远活在未来
林肯,是美国历史内的一道分水岭,对于每一位生活在“林肯之后”的美国人而言,他都活在由林肯所奠定的宪法秩序内。不仅如此,由于美国两百年前的建国宪法在经过林肯的“再造”后延续至今,所以,在林肯之后如何讲述林肯,如何在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塑造乃至是“制造”出林肯,从来都是一个同当下政治斗争息息相关的历史叙事问题。[全文]
-
依法治国,为什么要讲林肯?
林肯对我们今天的最大启发或许就是,如要通过法治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那就要建设一种保守主义的法治实践和意识形态,让守法成为政治信仰,尊重既定的宪法和法律,而不是通过一种法治话语而执着于如何去变法,这不是法治的本义。[全文]
-
纪念与思考五| 纪念邓小平,别忘了八二宪法
重新发现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有必要像美国宪法学者对待华盛顿的告别演说或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那样,发掘其宪政意涵。如果不理解邓小平的政治理论及其改革策略和路线,我们很难真正理解八二宪法的时代精神。[全文]
-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宪政史
事实上,法治模式无法解释美国三次宪制转型:费城宪法的制定过程违反了1781年的《邦联条款》;内战修正案之所以能得到四分之三多数州的批准,是因为重建国会剥夺了南方脱离州的代表权,是在枪杆子下的“同意”;罗斯福新政则根本没有启动修宪程序,美国现代宪法的根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成文”的。[全文]